
国庆中秋我在岗 | 豫东北医院:以生命守护,书写“双节答卷”

国庆的红,是团圆的底色
中秋的月,是守护的刻度
当举国举杯庆双节时
当万家灯火话团圆时
豫东北医院的白衣身影
正以急诊室为战场
以手术台为阵地
用行动诠释担当
写下“生命至上”的假期答卷
5分钟响应!
“高速车祸,3名伤员被困,其中1人头部出血!”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假期的平静。急诊医学科瞬间启动应急预案:一线救护车呼啸而出,二线车待命,科室值班群全员回复“在岗”。
抵达现场时,两车车头已严重变形,玻璃碎片散落一地。一名伤者额头有一道5厘米长的伤口,鲜血顺着脸颊滴在衣襟上,他捂着头部呻吟:“头疼……有点晕……”另两名乘客蜷缩在后排,手臂有擦伤,但意识清醒。
医护团队迅速围拢蓝色抢救床:有人紧盯监护仪报出生命体征,有人快速开通静脉通路,有人精准包扎止血。“吸氧、固定、转运!”指令清晰,动作利落。最终,三名伤员均妥善安置,生命体征平稳。这场“5分钟响应、40分钟处置”的救援,是急诊科无数次“与时间赛跑”的缩影。“我们多抢一秒,患者就多一分希望。”急诊医学科主任的话,道出了团队的使命。
从“病危”到“稳定”!
“医生!快救救我娃!”10月3日早上8点30分,耳鼻喉科诊室的门被猛地推开。抱着孩子冲进来的妈妈声音发颤,怀里7岁的童童(化名)缩着腿,蓝色运动裤上星星点点的瘀斑像被揉碎的紫葡萄,从膝盖一路蔓延到脚踝,轻轻一碰,孩子就疼得"嘶"了一声。
急查血常规显示血小板仅7×10⁹/L(正常参考值100-300×10⁹/L),随时可能颅内出血危及生命。
童童妈妈听到“颅内出血”四个字,腿一软差点跪下去,被护士赶紧扶住:“别怕,儿科的同事已经准备好床位,您跟着我走,咱们一起帮孩子渡过难关。”
医护团队紧急接力:儿科、检验科、药房联动,快速转入儿科,系统查体后确诊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”,立即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+激素调节。
48小时后,复查血小板升至85,患儿脱离危险。从“病危通知”到“指标回升”,是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监护的坚守。“孩子的每一次呼吸、每一个数值变化,我们都不敢松懈。”儿科护士长握着患儿母亲的手轻声安慰。
从月饼引发的“生死手术”!
76岁老人因贪吃月饼和油腻食物突发剧烈腹痛,双手死死捂着右上腹,额头上的汗珠子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,彩超显示“胆囊结石伴穿孔”,已出现感染性休克(心率110次/分、血压115/52mmHg)必须马上手术!。
手术室内,麻醉医师紧盯监护仪,循环系统处于“脆弱平衡”:麻醉诱导时易引发血压进一步下降,甚至心搏骤停;术中手术刺激、出血等可能加重休克,需同步进行抗休克治疗(如扩容、升压药调控),平衡“麻醉深度”与“循环稳定”难度极高。
随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;外科医生在严重粘连的腹腔中小心剥离胆囊,避免大出血;护理团队快速传递器械……
1小时手术后,破裂胆囊被成功切除,老人转危为安。
向每一份“不放假”的坚守致敬
这个国庆中秋,豫东北医院的急诊室、手术室、病房里,没有假期的悠闲,只有“生命至上”的执着。从急诊团队的极速响应,到手术室内的默契配合;从儿科医生的精准用药,到护理团队的24小时监护,他们用专业与协作,为患者筑起坚不可摧的健康防线。
致敬所有国庆中秋在岗的
白衣战士
你们的坚守
是这个双节最动人的风景!
这份坚守
更是在用行动践行着省医院本部
“问鼎医学之巅,福泽人民健康”
的核心理念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