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位置
招采信息
新闻中心

从上海到豫东北——800多公里“最后一搏”!这家医院凭75%气切康复率改写生命结局

2025-09-24
【字体:
手机阅读

脖子上插着管子

每口呼吸都带着金属味

这是气切患者的日常

脑卒中、重症肺炎、颅脑损伤后

他们靠“人工气道”活着

却被一根金属管死死锁住

锁住了自由呼吸

更锁住了说话、吃饭的权利

 

从上海到豫东北

 

“在上海住了8个月,管子越戴越牢,肺炎反复,痰盂就没离过床。”

 

2025年5月的清晨,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中医科康复科诊室里,65岁的张阿姨(化名)被家属用轮椅推了进来——她的脖子上,一根银色气管套管闪着冷光,每呼吸一次,套管接口处就发出“嘶嘶”的漏气声。

 

丈夫攥着病历本,声音发颤:“全麻做了双侧脑室外引流、右侧脑室ICP置入,还有小脑血肿切除和去骨瓣减压,术后一直气切带管,医生说‘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’,封管太难了。”

 

直到打听到同小区一位气切患者在这儿成功拔管,他们连夜收拾行李,从上海辗转800多公里赶来,“就想让她再喊一声‘老伴’。”

 

5月入院

 

张阿姨的入院记录上,写满了“困境”:

 

气管切管:带管8个月,气道黏膜被磨得发红,每口痰都带着黄绿色浓液,稍一翻身就咳嗽不止;

 

胃肠管:因为吞咽反射消失,米汤都得靠管子打进去,家属说“她总盯着我们吃饭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”;

 

肢体瘫痪:双侧肢体肌力只有1级,左手连水杯都握不住,右腿搭在左腿上都费劲;

 

感染警报: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指标居高不下,抗生素换了三种,体温仍时不时飙到38℃。

 

康复师第一次给她做评估时,她盯着天花板,喉咙里发出“呜呜”的声音——想说话,却连气流都被套管“截胡”。

 

7月破局

 

“封管得一步一步来,先把胃管拔了,让她尝尝味儿!”杨阳主任在晨会明确方案,康复团队立刻启动“吞咽拯救计划”。

 

冰刺激训练:每天3次,康复师用冰棉签轻扫她的舌尖和咽喉壁,她会条件反射地缩脖子,喉咙里发出“咕噜”声——这是吞咽反射在“苏醒”;

 

空吞咽练习:让她想象吞口水的动作,每天练100次,康复师握着她的手说:“你看,喉结动了!就像这样,慢慢咽……”

 

中药+针灸:中医辨证她是“气虚血瘀”,每天一碗黄芪、桔梗熬的汤剂,配合廉泉穴、风池穴针灸,扎针时她会眨眨眼,像是在说“有点酸,但舒服”。

 

7月15日那天,护士端来一小碗温水,用勺子喂她抿了一口——水顺着喉咙滑下去,没有呛咳!家属当场哭了:“10个月了,她终于自己喝到水了!”当天,胃肠管被轻轻拔掉,张阿姨摸着肚子,第一次露出了笑容。

 

9月攻坚

 

胃管拔了,气管套管却成了“硬骨头”!

 

肺功能“亮红灯”:稍微坐起来,氧饱和度就从98%掉到85%,嘴唇发绀,不得不躺回床上;

 

耐药菌“赖着不走”:痰液培养报告上,“多重耐药菌”几个字像块石头压在团队心上,抗生素效果越来越差;

 

呼吸肌“忘了怎么动”:长期靠套管呼吸,她的膈肌几乎“罢工”,腹式呼吸时肚子只微微起伏,像没吹饱的气球。

 

“不能等!”杨阳主任立刻召集多学科会诊,呼吸科医生调整抗感染方案,营养师加了高蛋白餐,康复师把呼吸训练升级成“魔鬼计划”——

 

缩唇呼吸:让她用嘴唇抿成“口哨状”呼气,每次练到腮帮子发酸;

 

振动排痰:治疗师戴着振动手套给她拍背,从肩胛骨拍到腰部,每拍一下她就咳嗽,浓痰顺着套管咳出来,家属在旁边默默擦眼泪;

 

中医穴位贴敷:肺俞穴、膻中穴贴上温阳化痰的药膏,她说“后背暖暖的,喘气顺多了”。

 

“破茧”之际

 

9月8日上午,阳光透过病房窗户照在张阿姨脸上。杨阳主任带着团队站在床边,手里拿着止血钳——今天要试堵管。堵管24小时后,她的氧饱和度稳定在95%以上,能自己咳痰,甚至能小声说“渴”。

 

“准备拔管!”

 

当银色套管从脖子上抽出的瞬间,张阿姨深吸了一口气——那是一年来,第一口没有金属味的空气。她看着天花板,眼泪掉了下来,然后转向医生和康复师,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说:“谢……谢谢你们。”

 

家属握着医生的手,语无伦次:“她能说话了!能喊我名字了!”

 

75%成功率背后

 

张阿姨只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中医科康复科“气切康复故事”的一个缩影。开诊1年,30例气切患者中,22人成功拔管,75%的成功率背后,是:

 

中西医“组合拳”:现代康复训练(呼吸肌、吞咽功能)+中医辨证(中药、针灸、穴位贴敷);

 

全流程守护: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,血氧仪、痰液培养、肌力监测“全程在线”;

 

多学科“托底”:重症医学科、呼吸科、营养科围着患者转,让“封管”不再是孤军奋战。

 

此次气切患者康复成果,正是“问鼎医学之巅 福泽人民健康”最生动的注脚——以技术突破生命极限,以仁心守护万家灯火。未来,科室将在此基础上,持续深化“评估-治疗-监测-随访”全流程体系,一方面精进呼吸肌训练、吞咽功能重建等核心技术,另一方面加强与重症医学科、营养科的多学科联动,让“不放弃每一个生命”从理念转化为更精准的个体化康复方案。

 

这世上最珍贵的

从来不是“奇迹”

而是有人愿意为每个平凡的生命

多走一步

多试一次

......

返回顶部